本發(fā)明涉及物流管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快遞、物流行業(yè)中,由于包裹單量大、時間緊、勞動力緊缺,經常有暴力分揀以及錯分、漏分的情況出現。隨著互聯網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國電商行業(yè)的規(guī)模正逐年以幾何倍數增長。電商行業(yè)從業(yè)人員不僅需要對訂單分類同時需要對每一單進行稱重和掃描條碼,以便系統(tǒng)在線上進行發(fā)貨操作。
電商行業(yè)傳統(tǒng)的分揀工作方式為斜導輪、頂升移栽和擺臂,上述分揀方式或存在速度極低,或存在分揀貨物形狀受限,或存在分揀口少的弊端。還存在人工的方式,不僅時間長,費時費力,而且工作乏味長時間重復同一動作易出錯,一旦在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錯誤必將造成企業(yè)在時間、財產及信譽上的巨大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可自動完成對商品的自動化分揀,確保分選效率及降低出錯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系統(tǒng)包括輸送單元,輸送單元上設置有用于對商品進行掃描的掃描單元,輸送單元的出料端與分揀單元銜接,分揀單元用于分揀待分選商品,分揀單元包括分揀小車及多個出料口,分揀小車位于出料口往復移動。
本發(fā)明還存在以下特征:
所述輸送單元的出料端與稱重單元銜接,所述掃描單元位于稱重單元與輸送單元之間,位于輸送單元和稱重單元之間設置有差速輸送單元,輸送單元、稱重單元和差速輸送單元構成的三級差速機構,差速輸送單元驅動相鄰的待分揀商品之間距離處在增大的狀態(tài),差速輸送單元的出料端與稱重單元進料端銜接。
位于稱重單元與分揀單元之間還設置有緩沖輸送單元,緩沖輸送單元用于穩(wěn)定待分揀商品的距離,緩沖輸送單元的出料端與分揀單元銜接。
所述的掃描單元位于稱重單元的上方布置,掃描單元包括掃描傳感器,掃描傳感器與升降機構連接,升降機構驅動掃描傳感器上下移動且與稱重單元接近或遠離。
所述分揀小車設置在直線導向機構上且與緩沖輸送單元的出料端呈現接近接料或遠離轉運的兩種狀態(tài),分揀小車位于直線導向機構上作直線移動,分揀小車的移動方向與緩沖輸送單元的輸送方向垂直。
所述的分揀小車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輸送帶,第一輸送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輥筒,輥筒的兩端分別轉動式設置在支架上,第一電機與輥筒連接并驅動第一輸送帶的輸送方向與緩沖輸送單元的輸送方向平行,位于第一輸送帶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保護光柵,支架位于直線導向機構上設置。
所述直線導向機構包括直線導軌用于與分揀小車的支架連接,直線導軌長度方向與第一輸送帶的輸送方向垂直,直線導軌的旁側還設置有齒條,所述齒條的長度防線關于直線導軌的長度方向平行,所述分揀小車的支架上還設置有第二電機,第二電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齒輪與齒條嚙合,所述直線導軌及齒條設置在機架上,直線導軌兩端所在的機架上分別設置有第二保護光柵。
所述的分揀小車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二輸送帶,第二輸送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輥筒,第一輥筒的兩端分別轉動式設置在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的下端設置有同步帶連接件,位于機架上轉動設置有兩支撐輥,兩支撐輥上設置有同步帶,同步帶與驅動電機連接,驅動電機驅動同步帶轉動,驅動電機的兩側設置有第一背部張緊輪,第一背部張緊輪的輪面與同步帶的外側面抵靠,同步帶轉動方向還順序設置有內面張緊輪及第二背部張緊輪,所述內面張緊輪及第二背部張緊輪分別與同步帶內側面及外側面抵靠,所述機架上設置有直線軌道,所述第一支架上設置有導向滾輪,所述導向滾輪與直線軌道構成抵靠配合。
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設置有螺母,所述機架的長度設置有絲桿,絲桿的長度方向與第二輸送帶的輸送方向垂直,絲桿的一端設置有轉動電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備的技術效果為:將待分揀的商品放置在輸送單元上,輸送單元在輸送的過程中,掃描單元完成了商品的掃描操作,從而顯著的提高了效率而且還降低了出錯率,完成掃描操作后的商品轉運至分揀單元進行分揀,從而將分揀出的商品進行打包,進而也提高了分揀的效率,利用分揀單元的分揀小車在分揀單元的出料口之間往復移動,從而將商品轉運至不同位置處,該處的出料口可設置多個,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分揀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的俯視圖;
圖2是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的緩沖輸送單元及分揀單元的俯視圖;
圖3是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的分揀單元的俯視圖;
圖4是控制系統(tǒng)的邏輯框圖;
圖5是分揀單元的俯視圖的分揀單元的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分揀單元第一種實施例中分揀小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的主視圖;
圖8是分揀單元第三種實施例中分揀小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分揀單元第二種實施例中分揀小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應用本發(fā)明中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組合成的分揀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至圖10,本發(fā)明作進一步地說明:
一種往復式物品分揀系統(tǒng),系統(tǒng)包括輸送單元10,輸送單元10上設置有用于對商品進行掃描的掃描單元30,輸送單元10的出料端與分揀單元40銜接,分揀單元40用于分揀待分選商品,分揀單元40包括分揀小車41及多個出料口,分揀小車41位于出料口往復移動。
結合圖1、2、3所示,將待分揀的商品放置在輸送單元10上,輸送單元10在輸送的過程中,掃描單元30完成了商品的掃描操作,從而顯著的提高了效率而且還降低了出錯率,完成掃描操作后的商品轉運至分揀單元40進行分揀,從而將分揀出的商品進行打包,進而也提高了分揀的效率,利用分揀單元40的分揀小車41在分揀單元40的出料口之間往復移動,從而將商品轉運至不同位置處,該處的出料口可設置多個,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分揀效率。
結合圖4所示,上述的控制掃碼識別系統(tǒng)對貨物進行掃碼,識別貨物身份信息,傳遞給WCS系統(tǒng);WCS系統(tǒng)依據分揀規(guī)則,發(fā)指令給分揀小車41,決定分揀小車41去往指定分揀口。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輸送單元10的出料端與稱重單元20銜接,所述掃描單元30位于稱重單元20與輸送單元10之間,位于輸送單元10和稱重單元20之間設置有差速輸送單元50,輸送單元10、稱重單元20和差速輸送單元50構成的三級差速機構,差速輸送單元50驅動相鄰的待分揀商品之間距離處在增大的狀態(tài),差速輸送單元50的出料端與稱重單元40進料端銜接。由于商品數量較多,為便于稱重單元20及掃描單元30實施對商品的稱重及掃描操作,這樣就需要將商品與商品之間的距離增加到足夠大的狀態(tài),利用差速輸送單元50驅使相鄰的商品之間的距離增大,差速輸送單元50可以為履帶式輸送單元,可以將該輸送履帶的轉速適當的提高,進而在輸送單元10上的商品進入到差速輸送單元50上時,使得商品的轉移速度迅速提高,從而可增大相鄰商品之間的距離,確保稱重單元20級掃描單元30能夠正確的實施對商品的稱重及掃描操作。
更進一步地優(yōu)選方案,位于稱重單元20與分揀單元40之間還設置有緩沖輸送單元60,緩沖輸送單元60用于穩(wěn)定待分揀商品的距離,緩沖輸送單元60的出料端與分揀單元40銜接。由于分揀單元40在實施對商品分揀操作的過程中,本身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因此利用緩沖輸送單元60可對商品的輸送進行減速,使得商品處在緩沖輸送單元60上,預留給分揀單元40足夠的轉運時間,從而避免商品從緩沖輸送單元60上掉落下來,緩沖輸送單元60也可選用履帶式結構,通過降低履帶式緩沖輸送單元60的速度,進而降低商品的轉運速度。
進一步地,所述的掃描單元30位于稱重單元20的上方布置,掃描單元30包括掃描傳感器31,掃描傳感器31與升降機構連接,升降機構驅動掃描傳感器31上下移動且與稱重單元20接近或遠離,根據不同的商品種類,利用升降機構調整掃描單元的傳感器31的高度,進而達到對商品的準確掃描,稱重單元20及掃描單元30分別與控制單元連接??刂茊卧鶕Q重單元20及掃描單元30反饋的信號,以達到整個分揀系統(tǒng)的自動化作業(yè)的目的。
為順利的承接緩沖輸送單元60上的商品,所述分揀小車41設置在直線導向機構上且與緩沖輸送單元60的出料端呈現接近接料或遠離轉運的兩種狀態(tài),分揀小車41位于直線導向機構上作直線移動,分揀小車41的移動方向與緩沖輸送單元60的輸送方向垂直。分揀小車41在接收到控制單元的指令后位于直線導向機構上移動,并移動至緩沖輸送單元69的出料端位置處,進而完成對商品的承接,承接商品的分揀小車41位于直線導向機構上作直線移動,從而將商品轉運至打包區(qū)域內進行打包。
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種實施例,結合圖5、6、7所示,所述的分揀小車41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輸送帶411,第一輸送帶41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輥筒412,輥筒412的兩端分別轉動式設置在支架413上,第一電機414與輥筒412連接并驅動第一輸送帶411 的輸送方向與緩沖輸送單元60的輸送方向平行,位于第一輸送帶411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保護光柵414,支架413位于直線導向機構上設置。第一電機414轉動的過程中驅動第一輸送帶411轉動,在分揀小車41靠近緩沖輸送單元60的出料端位置處時,轉動的第一輸送帶411完成對緩沖輸送單元60上的商品的承接,在第一輸送帶411的兩側設置的第一保護光柵414,當商品不在第一輸送帶411上時,第一保護光柵414將采集的信號傳送給控制單元,從而控制整個分揀系統(tǒng)的關閉,操作人員可是分揀系統(tǒng)進行檢修,從而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第一輸送帶411的張緊可由設置在支架413上的張緊機構完成。
進一步地,所述直線導向機構包括直線導軌42用于與分揀小車41的支架413連接,直線導軌42長度方向與第一輸送帶411的輸送方向垂直,直線導軌42的旁側還設置有齒條43,所述齒條43的長度防線關于直線導軌42的長度方向平行,所述分揀小車41的支架413上還設置有第二電機415,第二電機415的輸出軸上設置有齒輪416與齒條43嚙合,所述直線導軌42及齒條43設置在機架44上,直線導軌42兩端所在的機架44上分別設置有第二保護光柵45。分揀小車41上設置的第二電機415轉動的過程中,從而驅動分揀小車41與直線導軌42構成直線導向配合,進而將商品轉運至打包區(qū)域,同樣地,為避免商品掉落,在機架44上設置第二保護光柵45,從而對商品是否正常轉運實施監(jiān)控。
為實施對分揀小車41的限位,所述機架44上設置有止退塊,所述止退塊位于直線導軌42的兩端設置,機架44上還設置有定位柱及保護裝置。
所述稱重單元20及緩沖輸送單元60設置在架體上,所述架體上設置有感應傳感器,所述感應傳感器用于感應商品的位置信息,并將商品的位置信息傳輸至控制單元,緩沖輸送單元60的上方所在的架體上設置有反光板。
所述的升降機構包括設置架體上設置有滑塊,所述掃描傳感器31設置在滑塊上,滑塊與第三電機的輸出軸之間通過傳動結構連接,第三電機轉動并連動滑塊位于豎直方向移動。
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二種實施例,結合圖9所示,所述的分揀小車41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二輸送帶411’,第二輸送帶41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輥筒412’,第一輥筒412’的兩端分別轉動式設置在第一支架413’上,第一支架413’的下端設置有同步帶連接件44’,位于機架44上轉動設置有兩支撐輥455’,兩支撐輥455’上設置有同步帶45’,同步帶45’與驅動電機451’連接,驅動電機451’驅動同步帶45’轉動,驅動電機451’的兩側設置有第一背部張緊輪452’,第一背部張緊輪452’的輪面與同步帶45’的外側面抵靠,同步帶45’轉動方向還順序設置有內面張緊輪453’及第二背部張緊輪454’,所述內面張緊輪453’及第二背部張緊輪454’分別與同步帶45’內側面及外側面抵靠,所述機架44上設置有直線軌道,所述第一支架413’上設置有導向滾輪43’,所述導向滾輪43’與直線軌道構成抵靠配合。
結合圖8所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三種實施例,為實現對分揀小車41的精準移動,所述第一支架413’的下方設置有螺母,所述機架44的長度設置有絲桿44”,絲桿44”的長度方向與第二輸送帶411’的輸送方向垂直,絲桿44”的一端設置有轉動電機45”。
另外,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應用上述往復式分揀系統(tǒng)構成的智能化分揀系統(tǒng),
結合圖10所示,該系統(tǒng)包括多個平行并列設置的分揀機構,分揀機構包括多個平行間隔設置的輸送單元10,分揀機構還包括沿著輸送單元10輸送方向間隔設置的多排分揀單元40,分揀單元40之間通過輸送單元10連接,位于最后一排分揀單元40的出料端分別設置成出料口;
假使上述輸送單元10包括m(m為1,2,3…的自然數)個;
分揀單元40的分揀小車41分為n(n為1,2,3…的自然數)行;
那么對應的分揀口的數量為m+n;
工作流程:將待分揀的貨物從輸送單元10上包,經差速至掃碼單元下進行掃碼,系統(tǒng)對條碼信息進行解碼,決定發(fā)往哪一個分揀口,貨物經過分揀小車41、上層輸送10’,或經過分揀小車41、引導板70和上層輸送口,到達對應分揀口。
該分揀系統(tǒng)可針對貨物種類多、數量大的情況進行分揀操作,智能化程度高,且效率高。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fā)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fā)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