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作物栽培,尤其涉及一種冬小春馬鈴薯二膜防霜及促早熟綠色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1、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l.)是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冬小春馬鈴薯是我國冬作區(qū)的重要經濟和優(yōu)勢產業(yè),但是每年在種植區(qū)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xiàn)倒春寒和霜凍情況的現(xiàn)象。為避開霜期,采用小拱膜的搭建,使冬作區(qū)馬鈴薯生產有效的防止霜凍影響,馬鈴薯可提前10-20天上市,獲得較高的收益。
2、通過上述分析,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及缺陷為:
3、傳統(tǒng)馬鈴薯栽培容易受霜凍的危害,產量低,且栽培效果差。為了能早上市獲得高效益,一部分種植戶往往提早播種,這樣有的種薯休眠未過且催芽技術不當,馬鈴薯不出苗,出苗不整齊,造成種薯企業(yè)和種植戶經濟損失嚴重,受霜凍的馬鈴薯再次生長,將導致馬鈴薯產量降低,收獲時薯塊的成熟度不夠,造成品質和口感差,嚴重影響馬鈴薯商品性,從而減少種植戶的收入。霜凍嚴重的馬鈴薯不能再次生長,種植戶無法獲得收益,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冬小春馬鈴薯二膜防霜及促早熟綠色栽培方法。
2、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冬小春馬鈴薯二膜防霜及促早熟綠色栽培方法包括:
3、步驟1,選地;
4、步驟2,播種管理;
5、步驟3,防霜增溫管理;
6、步驟4,田間管理;
7、步驟5,收獲;
8、馬鈴薯成熟后,適時收獲;提前3-5天先割秧促進馬鈴薯塊莖成熟,選晴天進行分級收獲,大薯150g以上和75-150g分類裝箱,75g以下裝袋。
9、進一步,所述選地:
10、1)選擇靠近水源、地勢相對平緩、土壤肥沃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地塊;前茬忌茄科作物,一般前茬為水稻/玉米最佳;
11、2)提早深耕,結合旋耕整地,機械整地后達到土地平整及土壤疏松,在播種前3-5天進行旋耕細耙,在旋耕前將30公斤/畝尿素和土壤改良劑2kg/畝均勻撒施在田塊上,用松耕機進行精細整地,達到地平、土細、松軟的標準。
12、進一步,所述播種管理:
13、(1)品種選擇
14、依據市場需求,選用豐產、商品性好、生育期適中,適合當地當季生產的馬鈴薯品種;
15、(2)選種催芽。
16、進一步,所述選種催芽:
17、1)選種
18、選用豐產、抗病、商品性好,適宜冬季生產的早熟馬鈴薯品種,種薯是脫毒種薯;
19、2)種薯催芽
20、在播種前30~40天,將種薯用蕓薹-赤霉酸100-500倍液+百菌清/咯菌腈100倍液浸種,晾干后用布蓋住,催芽至芽長0.3cm~0.5cm;
21、3)種薯切塊
22、播種前2d~3d進行切塊,切塊時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對切刀消毒,兩把刀交替使用,并及時淘汰病、爛薯;≤50g種薯宜整薯播種,50g以上種薯,50g~100g種薯,縱向一切兩瓣;100g~150g種薯,縱斜切法一切三開;150g以上的種薯,從尾部依芽眼螺旋排列縱斜向頂斜切成立體三角形的若干小塊,每塊保證有1個~2個芽眼,重量30g~40g為宜;
23、4)種薯拌種
24、切好的種薯放在陰涼處,然后用滑石粉20kg+多菌靈粉劑200g均勻混合后拌種,處理以后1-2天盡快播種;
25、5)早熟避霜播期確定
26、根據氣象因子,馬鈴薯生長期當氣溫低于4度的晴朗天氣晚上易發(fā)霜凍,選擇避霜錯霜期出苗,小春作馬鈴薯播期在12月上旬;如果采用小拱膜+地膜覆蓋模式,可以適當提早播種,促進早結薯;
27、6)適宜密度
28、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播種密度,密度在3800株-4500株/畝;
29、7)施播種底肥
30、播種時施用有機肥1000kg/畝,復合肥(15:15:15)100-120kg/畝,普鈣50kg/畝;選用的肥料應符合gb15063的要求,肥料應合理使用按照ny/t?496的要求進行;
31、8)播種方式
32、采用馬鈴薯播種機播種,先設置播種壟寬、深度和密度等參數,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起壟、鋪滴灌帶、噴封閉性除草劑、覆膜;采用大壟雙行一膜兩帶種植,壟距0.95m~1m,大行距70cm~80cm,小行距30cm~40cm,株距30cm~40cm,每666.7㎡密度控制在3800株~4500株。
33、進一步,所述防霜增溫管理:
34、采用搭建小拱棚進行防霜;具體操作按照如下要求:
35、馬鈴薯播種后/出苗后,選用幅寬80cm,厚0.005mm的黑色中間有20cm白色條帶地膜蓋在馬鈴薯種植帶上,在馬鈴薯苗根部均勻覆土蓋住地膜;
36、搭建小棚具體是在壟上插上2m的竹簽,弓成小拱棚,棚高40-60cm,然后再蓋上棚膜,棚膜為白色,厚0.05mm,寬幅230cm;霜期過后至2月底-3月初徹底揭小拱棚棚膜。
37、進一步,所述田間管理:
38、1)灌水管理
39、不同環(huán)境條件采取相應的灌水措施:
40、滴水出苗,在播種后10-15天無有效降雨,需灌出苗水,土壤水分要滲透,土壤含水量50-60%;
41、如播種后有24小時降雨量10-20mm的,無積水,則無需管理,如播種后24小時降雨超過20mm,并且有積水,需盡早排水;
42、如果采用膜下滴灌的形式,馬鈴薯生育期降雨量小于100mm,則整個生育期需要灌水5-6次,灌水間隔在苗期-塊莖形成期,如果無降雨,7-10天灌水一次,塊莖膨大期,每隔3-5天灌水一次,如有暴雨造成積水,及時排水,收獲前7天不灌水;
43、2)中耕追肥
44、2.1)中耕追肥
45、出苗期進行2次中耕培土,第一次在馬鈴薯幼苗剛冒土時,第二次在第一次培土后30天左右;在第1次中耕時,根據品種生長特性,追施適量氮肥10-20kg/畝。
46、2.2)灌施菌肥
47、在馬鈴薯現(xiàn)蕾期,在馬鈴薯種植區(qū)的土壤表面用木霉菌復合菌劑300-500倍液和硝酸鎂鈣肥10-20kg/畝灌施;
48、2.3)控株高
49、株高在45-55cm時或在馬鈴薯現(xiàn)蕾后3-5天,噴施40%丙環(huán)唑微乳劑,根據長勢噴1-2次,株高控制在50-60cm;
50、2.4)病蟲害管理
51、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淘汰病薯,進行薯塊消毒,及時采取藥劑防治;由于種植季節(jié)較早,避開了疫病高發(fā)期,一般不會發(fā)生早疫病和晚疫??;主要蟲害有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用敵百蟲、辛硫磷、溴氰菊酯等藥劑防治。
52、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冬小春馬鈴薯二膜防霜及促早熟綠色栽培系統(tǒng)包括:
53、整地模塊,用于提早深耕,結合旋耕整地,機械整地后達到土地平整及土壤疏松,在播種前3-5天進行旋耕細耙,在旋耕前將30公斤/畝尿素和土壤改良劑2kg/畝均勻撒施在田塊上,用松耕機進行精細整地,達到地平、土細、松軟的標準;
54、播種模塊,用于選用豐產、抗病、商品性好,適宜冬季生產的早熟馬鈴薯品種,種薯是脫毒種薯;在播種前30~40天,將種薯用蕓薹-赤霉酸100-500倍液+百菌清/咯菌腈100倍液浸種,晾干后用布蓋住,催芽至芽長0.3cm~0.5cm;
55、防霜模塊,用于采用防霜措施或采用小拱棚;
56、田間管理模塊,用于灌水管理、中耕追肥、灌施菌肥、控株高、病蟲害管理;
57、收獲模塊,用于馬鈴薯成熟后,適時收獲;提前3-5天先割秧促進馬鈴薯塊莖成熟,選晴天進行分級收獲,大薯150g以上和75-150g分類裝箱,75g以下裝袋。
58、結合上述的技術方案和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所具備的優(yōu)點及積極效果為:
59、第一、本發(fā)明栽培方法選用豐產、抗病、商品性好,適宜冬季生產的早熟馬鈴薯品種,種薯是脫毒種薯,采用防霜措施和小拱棚能夠減輕霜凍的危害;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淘汰病薯,進行薯塊消毒,及時采取藥劑防治。由于種植季節(jié)較早,避開了疫病高發(fā)期,一般不會發(fā)生早疫病和晚疫病。大大提高產量和商品薯率,從而提高產值。
60、第二,通過中耕追肥這一關鍵步驟,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能夠顯著提升馬鈴薯的生長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狀況。采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馬鈴薯的產量將得到大幅度提升。由于選用了豐產、抗病、商品性好的早熟馬鈴薯品種,并采取了科學的種植管理措施,如小拱膜搭建、合理輪作、薯塊消毒、藥劑防治等,馬鈴薯的產量和商品薯率將顯著提高,從而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不僅適用于傳統(tǒng)的馬鈴薯種植區(qū)域,還可以推廣到更廣泛的地區(qū),尤其是那些冬季馬鈴薯種植地區(qū)。通過推廣和應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冬作馬鈴薯防霜效果大于90%以上,馬鈴薯產量增長20%,可以有效帶動當地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
61、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技術方案,在國內外同行業(yè)中具有創(chuàng)新性,尤其在冬作區(qū)對冬早馬鈴薯前期氣溫偏低(有霜),后期升溫較快不利馬鈴薯增產氣候的適應,和栽培技術改進進行補充,也是對我國冬馬鈴薯防霜技術的補充和完善,國內申請了“一種冬馬鈴薯防霜高產栽培技術”和一種冬作馬鈴薯綜合防霜栽培技術等專利,但是對于冬小春馬鈴薯采用二膜防霜促早熟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還屬于空白。